第282节(1 / 1)

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人的性格、经历都十分相似。

都是先当的演员,后当的导演;都是有名的“戏霸”!

所以在老谋子看来这种人纯属是天赋异禀,跟谁教的并没有什么关系。

不过迫于无奈,他还是收了几个助理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一点,倒是让老谋子对江哲的状态有点担心起来。

毕竟江哲经历的这些,老谋子其实早就体验过了。

1991年那会儿接连拿下金狮奖和金熊奖之后,老谋子曾经也飘的忘乎所以。

若非如此,向来性格谨慎的他也不会大着胆子拍摄《活着》了,更不会在没有拿到龙标的情况下就带着《活着》参加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。

虽然后面葛尤凭借《活着》成为中国第一个戛纳影帝,但老谋子却险的很。

当时如果不是吴天明老爷子力保他,老谋子差点就要和田壮壮一样去教书了。

当然了,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《活着》不好。

只是人本质上就是个社会动物,终究无法脱离时代而存在的。

“只有时代的张艺谋,没有张艺谋的时代!”

这句话,其实也是老谋子想要告诉江哲的。

没有国家经济整体向好发展,电影圈早就死的连灰都不剩了。

关于这一点老谋子也没有啰嗦,而是直接让江哲帮忙干起“家务”来。

工作内容很简单,无非就是擦奖杯罢了。

于是,江哲很快就自闭了。

……

1985年

金鸡奖最佳摄影《黄土地》

1987年

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《老井》

1988年

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《老井》

1988年

柏林电影节金熊奖《红高粱》

1991年

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影片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

1992年

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《秋菊打官司》

1994年

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《活着》

1999年

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《一个都不能少》

2000年

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《我的父亲母亲》……

才仅仅擦了一个展示柜之后,江哲就已经身心俱疲了。

真的,手累,心更累。

看着一旁毫不在意的老谋子,江哲忍不住苦笑着吐槽道:

“您这泼的哪里是凉水,根本就是冰块嘛!”

江哲肚子里的那点儿骄狂之气,此刻算是被冲刷的一干二净。

本来有点发热的脑子,眼下也终于冷静了下来。

说来也奇怪,无论多聪明的人,一旦飘了真的就完全不自知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江哲再怎么飘也不至于教训电影观众“有时候找找自己原因,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,有没有认真工作”。

要知道凡是愿意花真金白银买票进电影院里的观众,那可都是他的衣食父母。

而见江哲这个反应,老谋子终于开心的笑了起来……嗯,更丑了!

见此情形,江哲顿时有些哭笑不得,不过他心底还是挺感激的。

毕竟不是真的关心他,以老谋子的行事作风还真的不会当这个恶人。

于是吃饭的时候,江哲便和老谋子请教了一下电影家协会的事情。

他倒不是想要换个赛道试试,只是无论做什么决定,江哲还是习惯先了解一下情况。

老谋子闻言倒是不奇怪,见江哲问起了也就知无不言。

其实老谋子也是电影家协会的一员。

甚至1994年华夏导演协会刚成立的时候老谋子还是创始人之一。

只不过他们想要的太多,掺和的事情也太多,所以老谋子干脆就辞了导演协会的副会长职务,电影家协会那边也只保留着会员的身份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老谋子其实一直都是比较纯粹的电影人。

江哲出道的晚不知道,其实早在2003年就有个传言说上面准备让老谋子要去当电影局副局长,专管电影业务,只不过后来被辟谣了,因为那确实是假的。

但03年那次换届的时候,老谋子确实是华夏电影家协会主席候选人之一。

只是他本人实在无意,最后亲自和协会说明,这才退出了选举。

导演协会那边也是,自从老谋子退出管理层之后都是一票京圈导演在玩。

老谋子从来不掺和,也懒得掺和。

不过与其说他高风亮节不想当官,倒不如说老谋子是不敢当官,害怕了,这算是他本人比较明显的一个心理问题。

当然了,他自家人清楚自家事,并没有劝江哲和他一样。

实际上他只是害怕江哲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做出了决定,也算是用心良苦了。

“这么说吧,管理层面上的工作和电影幕后其实是两码事儿。”

谈到最后,只见老谋子颇为感慨的轻叹道:

“你想要得到的越多,必然失去的也就越多。”

“越是想要两全其美,就越容易两手空空。”

“体制内的聪明人太多了,这些人早就把人性研究的透彻了,你如果不做好准备就进入,保不齐就要被吃得连根骨头都不剩!”

要知道牛群当年裸捐下去当县长,本心也是好的,但最后还是灰溜溜的回来了。

听到这里,江哲顿时沉吟不语。

确实,都说国内的第一等聪明人从政,第二等聪明人从商。除此之外才轮的到其他行业。

这话虽然有点偏颇,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以江哲这点演技,真要进了体制还指不定谁演谁呢!

虽然其他圈子的瓜更劲爆,但是吃瓜的风险也大呀。

指不定什么时候,吃着吃着江哲就没了,书也没了,甚至作者都没了……

荒唐的现实【2/2】

从老谋子家回来之后,江哲确实要冷静多了。

没办法,老谋子那满墙的奖杯实在太有冲击力了。

而当江哲飘浮的心沉淀下来之后,终于想起了自家还有一部纪录片呢。

闲着也是闲着,于是江哲索性便找出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相关文件。

结果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好家伙,这部纪录片是要上天呐?

前阵子江哲一直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,所以对国内的情况并不是很关注。

眼下看了报告才发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表现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
本来江哲对《舌尖》的期望只是不亏本,赚回制作费用而已。

可是现在看来这又岂止是不亏本,简直都算是花果山又一个爆款项目了!

……

话说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在央视首播的时候,平均收视率大概是048,最高收视率一度达到075。

这个成绩和爆款电视剧相比看似不算什么,但是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,这样的成绩却可谓惊艳了。

甚至根据央视的统计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收视份额超过以往同时段电视剧30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一点,自从《舌尖》在央视播出后几乎各大卫视都买了。

毕竟《舌尖》简直就是深夜时段的收视率杀器,几乎没人可以逃过它的诱惑。

对此央视那边其实颇有微词,因为他们想买断的,只是花果山这边没同意。

不过,收视率其实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方面。

《舌尖》这次最出彩的地方,在于它那绝佳的口碑以及超强的影响力。

根据报告上显示,自从《舌尖》播出之后凡是里面提到过的地方特色小吃,亦或者某些当地独有的美食,后期几乎都生意爆火。

有些脑子比较灵活的地方政府,甚至都已经抓住机会将其产业化了。

最新小说: 穿越女主的小丫鬟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入戏(作者:妄鸦) 穿成了德妃的妹妹[清穿] 渣尽四海八荒,遍地都是修罗场 重回九零:签到系统带我躺赢 诱捕之下[gb] 嫁三次仍完璧,不如守品质活寡 雪地微仰 陪房丫鬟